为何众生看不见佛陀相好光明的“三十二相”? 佛教知识

为何众生看不见佛陀相好光明的“三十二相”?

大慈大悲愍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 众等至心归命礼。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课诵偈语。其中,“相好光明”是用来形容佛陀报身的庄严殊胜相。 1、佛陀报身示现于何处? 稍有佛教基础知识者皆知...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有上元节和下元节吗?怎么做功德最大? 佛教知识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有上元节和下元节吗?怎么做功德最大?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中元节并列的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这三个节日合称“三元节”。 那么,上元节和下元节是哪天?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各有什么传说?怎样做功德最大? 一、上元节 ...
农历七月有六个与佛教有关的重大节日,你知道吗? 佛教知识

农历七月有六个与佛教有关的重大节日,你知道吗?

农历七月有六个与佛教有关的重大节日。现介绍如下: 一、农历七月初一。 俗称开息门,从这天开始整个七月,得道高僧和广大信众会举办法事活动,施舍、超度鬼道众生。 二、农历七月七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历史悠久...
《大藏经》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原始记录吗? 佛教知识

《大藏经》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原始记录吗?

佛陀说法为经,菩萨说法为论,这是佛教常识。可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说法的当下并没有文字记载。佛涅槃后,佛的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带领五百比丘,在印度王舍城城外的毗婆罗山七叶窟,进行结集。这五百比丘都证得罗汉果...
释迦佛之前佛教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佛教知识

释迦佛之前佛教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宇宙无始时,天地茫荒,万物静谧,没有时间之长短,没有空间之大小,无形无色,无内无外,无生无死,这就是法身佛,法身佛的实际含意是宇宙之不灭,不来不去的概念,这个不灭的宇宙概念又称法界真如,即是普贤王如来...
净化—四种对治力 佛教知识

净化—四种对治力

经上说:“不可能有严重得不能被四种对治力净化的过失”,即使是杀了很多人的密勒日巴和央掘魔罗都能净化他们的黑业而即生成道,但他们都因跟随成道的上师和应用这些力而得以如此。这些是成功地净化所必不可少的四种...
佛陀住世之稀有 佛教知识

佛陀住世之稀有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曾为释正慧法师开示略说佛法僧的涵义: [“ 觉醒的能力是真空智慧妙有之用,而觉醒并证到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是为佛。 把持正知正见,以信愿行、戒定慧修三行完备的轨,是为法。 身口意弃绝...
南无释迦牟尼佛 佛教知识

南无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降生于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其父为净饭国王,其母为摩耶夫人,出生时被命名为乔达摩 · 悉达多。 降生前释迦牟尼住在兜率天内院,观察因缘已经成熟,便决定降至人间,度化众生。农历四月八日...
释迦佛陀到弥勒佛之间真的没有佛来世间渡众生吗? 佛教知识

释迦佛陀到弥勒佛之间真的没有佛来世间渡众生吗?

有人说,2500多年以来,只有释迦牟尼佛一尊佛陀住世过娑婆世界。一直到弥勒菩萨成佛,再无二佛住世。这种说法对吗? 其实我们稍加考证就会找到答案。观世音菩萨乃正法明如来,是古佛再来。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

简易放生仪轨

(事先准备磨成粉末的菩提金刚丸,在放生时施洒于放生物的水中) 一.放生前,诵六字大明咒(108遍) 二.为放生物三皈依 先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
南无释迦牟尼佛 佛教知识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降生于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之前,住在兜率天内院,观察因缘已经成熟,便决定降至人间,度化众生。其父为净饭国王,其母为摩耶夫人,出生时被命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农历四月八日,太子诞生...
什么是真正的忍辱 佛教知识

什么是真正的忍辱

忍辱不是无所作为,也绝不是纵容他人之恶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佛说四十二章经》 很多人都知道“忍辱”二字,但不少人理解的忍辱常常是局限在两个方面,一是如果被别人嗔骂,...
真正佛法能让人解脱  增长福报  消灾免难 佛教知识

真正佛法能让人解脱 增长福报 消灾免难

接 法 接法有多方面, 法王、仁波且、喇嘛、大法师带领学习。或恭读显密经典,大成就者的论著等。但如何确定这是正确的教导?你又怎样知道他们是真正的大德?即使是大德的著作,又如何鉴别原文翻译出来的版本是正...
《解脱大手印》— 必须要看懂的前导文 佛教知识

《解脱大手印》— 必须要看懂的前导文

拥有虚名的第四世禄东赞行人讲述 在说到《解脱大手印》之前,我首先要写段前导文,这前导文是修学《解脱大手印》非常重要的指南,《解脱大手印》是第三世多杰羌佛亲传的佛法,是佛法中最高的佛法。第三世多杰羌佛说...
如来正法 成道的捷径 佛教知识

如来正法 成道的捷径

释迦牟尼佛传授了成道和脱离轮回痛苦的八万四千法门,第三世多杰羌佛告诉过我们释迦牟尼佛只传授了祂所知道的百分之三十,因为在祂的时代的人只能接受那么多。虽然许多原始的教法已被遗失或毁坏,还有许多仍然存在。...
真甘露灌顶可马上证神通 佛教知识

真甘露灌顶可马上证神通

最近世界各地掀起一股甘露风,台美均有甘露灌顶法会的举行,然而仪轨均不甚相同,究竟何者是真正的甘露法会呢?美国密宗总会主席洛桑珍珠指出,佛法里的甘露是直接请佛陀到法会的坛场上空、云端上,然后由佛陀亲自把...
五明 佛教知识

五明

传统上古印度的五明学分大、小五明,大五明是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佛教的逻辑)、内明,小五明是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系学。但是,正如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解释的,这五大类远比它们的题目复杂和...
二月初八  恭迎释迦牟尼佛出家日,祈愿正法永驻,国泰民安 佛教知识

二月初八 恭迎释迦牟尼佛出家日,祈愿正法永驻,国泰民安

2021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八,是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忆念伟大的佛陀 学习佛陀的智慧 感恩佛陀的教诲 释迦牟尼佛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什么是“开光”? 佛教知识

什么是“开光”?

开光有胜义和俗义之分说。 胜义开光:就是迎请佛陀亲临坛场,对佛像进行加持。胜义开光不是一般的大德高僧就能举行的,只有具备佛陀或等妙觉菩萨道量的巨圣,才能举行。因为只有佛陀和等妙觉菩萨才能与佛陀通达。 ...
释迦牟尼佛开示: 即使没有财富 可以给人七种布施 佛教知识

释迦牟尼佛开示: 即使没有财富 可以给人七种布施

《维摩诘所说经》中记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有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有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如布施自己的时...
来源于佛教的日常用语 佛教知识

来源于佛教的日常用语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 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苦海是由无数恶...
佛弟子求法注意事项 佛教知识

佛弟子求法注意事项

1、求法是神圣庄严,无比珍贵之事,所有弟子要提前沐浴、漱口、清净身心,着装严谨; 2、任何时间就座时,若上师出现或从自己身边经过时,弟子应即礼拜致意,直至上师离开或示意时,方可再坐下。 3、求见时,依...
佛教日常礼节有哪些? 佛教知识

佛教日常礼节有哪些?

一、合十 亦称“合掌”。其形状为:两手置于胸前相对、十指尖合,表达恭敬、谦虚之意。对佛法信众而言,这是最熟悉不过的问候方式。合十的动作,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合十除了表示问候、打招呼之...
末法时期 佛教知识

末法时期

虽然人们大都认为我们现在生活在常被称为“末法时代”的堕落时期,经书上还是说到有提供极大希望的其它可能性。首先,关于佛法存在的时间的最悲观的预言是适用于佛法在娑婆世界的起源地印度,例如经书上说纯粹的佛法...
什么是六道轮回? 佛教知识

什么是六道轮回?

六道为哪六道呢? 三善道:天人道、阿修罗道、人道。 三恶道: 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道众生者,是指生于轮回中,受生老病死诸苦,轮回无常惑业所缚之一切有生命情识之物。 法华经序品云:【六道众生,生...
佛门礼仪 | 佛门四威仪 佛教知识

佛门礼仪 | 佛门四威仪

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 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自身的威仪庄重,更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法门。 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
没有道行,想知宿命之事,犹如暗夜穿针 佛教知识

没有道行,想知宿命之事,犹如暗夜穿针

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琢磨一个问题:佛陀说人有前世,为什么人都不记得?若有后世,为何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 释迦世尊就开示道:...
六道之三恶道 佛教知识

六道之三恶道

四、畜生道 畜生道于三恶道之中,受之苦难应为相当轻了。然而于整个六道观之则不然。 畜生道,它包括一切和人类共同居住于地面及空中的动物,以及海洋、地底下的动物,如飞鸟、家禽、野兽、鱼类、昆虫等等,包罗甚...
六道之三善道 佛教知识

六道之三善道

一、天人道 天人道为六道中三善之首,亦名神仙道,然也未能脱离三界之外。 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虽然能免于与阿修罗道征战之苦,然而,其由于同样避免不了死亡与轮回及其了知下世堕落于何道中受苦而落于恶苦之业报。...
佛门礼仪 在寺院如何拜见出家人 佛教知识

佛门礼仪 在寺院如何拜见出家人

在寺院中,出家人不可以随便在房间内接待信众,而客堂才是会客的地方,否则,就违反了“常住规约”,会被“迁单”的。 居士应该先通过客堂,只要客堂知客师同意就可以。 一般情况下,居士应该先到客堂,拜见知客师...
佛门礼仪 | 佛家常用称呼 佛教知识

佛门礼仪 | 佛家常用称呼

当我们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法师的德号上下?” “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慧普”,那么就是“上慧下普”。一般来说,千万不可问出家人“您贵姓”,因为佛教...
佛门礼仪 | 共住 佛教知识

佛门礼仪 | 共住

入众:不争先恐后,不争坐处,不于座上遥相呼笑;不奔跑跳跃,不比手画脚,不私下耳语;呵欠当以衣袖掩口;众中有失仪者,当隐恶扬善。 起居:洗面当惜福,不浪费用水,不得喷水溅人;漱口时,不得讲话;如厕时,亦...
佛门礼仪 | 暂住寺院​ 佛教知识

佛门礼仪 | 暂住寺院​

在外参学访师,朝山礼佛时,常常要暂住在寺院。 如果在走廊上遇见出家人迎面走来,应该合掌礼让; 如果打算暂住在寺院,首先要到客堂里去办理有关手续,延着自己右手的门边进入。待通报知客师后,如得到允许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