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第三世多杰羌佛大法会上的讲话 在这非常吉祥的场合,我要与大家分享我以前从未讲过的关于我的伟大的佛陀师父第三世多杰羌佛的两个故事: 一段时间以前,我的佛陀师父让我修释迦牟尼佛传的谦虚忍辱法。佛陀...
观心念 正行为
要成为真正的圣者,必须面对现实生活「观心念,正行为」,这是第三世多杰羌佛对众生说的一个重要的法,佛弟子应当非常的珍惜,不要看它是一个基础,它不是基础,它奥妙无穷、深远广大,它能造就一切众生,是去恶...
觉海文集:看淡世法
佛经中有一则譬喻说: 从前有一个富翁,生平悭贪吝啬,既不修身,又不修心。这个富翁娶了四位夫人: 他最宠爱的就是第四夫人,他们两个人终日恩恩爱爱,从不分离。 其次是三夫人,第三夫人对这位富翁也是有很大的...
西藏转世再来人——金巴仁波切9岁时之开示
观无常 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我体四大合,一复如是义。应于静处前思后想,亲友离别、事时推岁,乃至青越壮,由壮归老,将入其土。观声响、观流水,一去不回头,观当下念头...
略说因果业报
什麽叫做因果?因果即是佛法,佛法即为因果。因为佛法包括宇宙间一切有为无为的真谛,释迦佛陀在娑婆世界说法四十九年,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总括起来,不离因果二字,也就是佛法。简单的说,宇宙间的一...
千年盲修魔子患 对阅课诵见邪恶
美国圣迹寺在执行政府保护大众健康安全的防疫规定下,按照法规在大殿户外举行了佛史固有、但圣者都罕见的胜义马头明王水坛珠卦,这一部法,连著名的大圣者、内蒙古大法王章嘉呼图克图都曾说:他还没有见到蒙藏两地有...
觉海文集:当净汝心
从前,有一户贫穷的家庭,因为生活非常困苦,所以时常到邻居的菜园去偷取一些蔬菜来吃。 有一天晚上,父亲又带着他的小儿子进入邻居的菜园,准备要偷拔一些萝卜。当父亲开始拔萝卜时,他的小儿子站在他的后面看着他...
觉海文集:安心法门
中国禅宗有名的二祖神光,在未见达摩祖师以前,已经用功遍学佛法,而且修习禅定的工夫有八年的时间,后来到嵩山少林寺,向达摩祖师求教。为了求法,他斩断自己左边的手臂,因此赢得了达摩祖师严格的考验,认为他是一...
觉海文集:智慧功德
世人喜种福田,但常不解佛性,古今皆然。 在《传灯录》卷三这样记载:当初,达摩祖师从天竺国到广州,梁武帝遣使迎请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
觉海文集:亲近善士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教化的时候,罗阅只国中有一个人非常暴戾凶恶,总是欺负善良,又忤逆父母,不敬师长。他的事业做得很不顺利,日子过得很苦恼,心中常充满怨怼。 为了想让自己能过好日子,他便开始祭拜火神...
觉海文集:于法无住
过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位沙门,法号马祖道一。他励志苦行,在衡山常常整日坐禅,用功不辍。当时,怀让禅师见他气度不凡,专心向道的志气可嘉,知道他是一个可造之法器,就设法想开导他。 有一天,怀让禅师问马...
觉海文集:不离世觉
在《阿含经》中记载,有人请示佛陀说:“什么是世间?” 佛陀开示说:“眼是世间,耳、鼻、舌、身、意是世间。” 依佛法来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六根和合就是有情众生的身心个体。佛为什么说六根是世...
觉海文集:一翳在眼
过去芙蓉灵训禅师问归宗智常禅师说:“如何是佛?” 得到的回答说:“即汝便是。”意思是说,你当下就是佛。 芙蓉灵训禅师就再进一步问道:“要如何保任?” 归宗智常禅师说:“一翳在眼,空花乱坠。” 芙蓉灵训...
觉海文集:心不执求
过去有一位无果禅师住在山林之中,一心参禅。二十余年来,都是由一对母女护持供养。由于这位禅师长久以来,一直未能明心见性,深怕信施难消,所以就打算要离开去寻师访道,希望能明白生死大事。 这对护法的母女知道...
觉海文集:唯心净土
《维摩经》中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此段经文是佛说唯心净土的真理。意思是说,一切行菩萨道的菩萨想得到严净佛土,应当先清净自己的内心,通达我法二空,舍离一切执着,随着自己...
觉海文集:求福无厌
在《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中,叙说一则有关佛陀与尊者阿那律的事迹: 有一天,在舍卫城只园精舍,因为精进修行以至双目失明的阿那律正准备缝补衣裳,可是千尝万试,却无法将线穿进针孔里。在束手无策之余,阿那律便...
觉海文集:平凡平实
世间的人通常都是自命不凡,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常轻视他人。佛陀曾经说过:“能够不去轻视未学者是很难的。”因为一般世俗凡夫稍有一点名气,便会或多或少有贡高骄慢的心,甚而目空一切,起惑造业,结果...
破除邪見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五、常生...
修行之道 永断邪行
永断邪行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顺。 二、永离喧掉。 三、世所称叹。 四、妻莫能侵。 是为四。” 邪行,就是不正当的行为,也就是邪淫。除了夫妇之间的...
修行之道 无欲自在
无欲自在 佛经上说:“做人如果能够远离贪欲,就可以得到三业自在。” 自在,就是自由。世间众生无论在那一方面,都受到种种的牵制,不能随心所欲而自由自在,主要的原因即在于众生的贪欲心太重。凡是对于自己的所...
修行之道 心离贪欲
心离贪欲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
修行之道 远离嗔恚
远离嗔恚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
修行之道 康寿之道
康寿之道 《譬喻经》上有一个记载: 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其中有一位老师父证得了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 那位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他的心里就这么想:...
修行之道 远离两舌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 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 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觉海文集:诸行无常
有一天,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忽然到只陀林精舍,拜访好久没见面的佛陀。 佛陀问他:“大王!这些日子,你在忙些什么?” 波斯匿王叹气的说:“佛陀!我身为王者,每天有种种的国事要料理,这些日子,无法前来恭闻佛...
及时修行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 有一次,佛陀问身边诸弟子说:“人的寿命有多长的时间?” 一个弟子回答说:“有数日那么长。” 佛陀听了就说:“你还没有进入佛法之门。” 佛陀又问另外一位弟子说...
修行之道 不犯妄语
不犯妄语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 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 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
修行之道 唾不至天
唾不至天 一般人在受到别人的讥笑、恶骂或诽谤的时候,内心都会感到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事情,佛陀有不一样的看法。 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
学佛修行 爱语沟通
爱语沟通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好的人际关系,希望与别人相处和睦,能够建立良好的友谊,彼此沟通意见,互信互助。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是通常所谓的人缘好。人缘好是安全感的来源,是事业成功的要件。佛法认...
佛教饮食之道
佛寺斋堂称为五观堂,为何称之五观堂?因为佛制比丘,食存五观,如果用斋时,散心杂话,则信施难消,由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为五观堂。依名显义,五观堂意味著行者用斋进食也是一种修行的重要课题。 佛法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