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 版 序
以前人们无法解答云高益西诺布大法王到底是谁降世呢?为什么敢于公诸于世,发愿在五年之中任何时间、任何人问任何问题,如果答不上、不圆满,他就永无资格在法台上坐?这在他前几年发行于世界的法音带中当众宣布都听得到,可以说天下人间宇宙万物无所不通、无所不解。为什么他创造的一些东西任何人照着做都做不了呢?为什么他只愿利益众生,而不为自己,乃至永远性不收任何供养?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谁也不相信,这答案确实是揭不开的谜底。随着诽谤和赞叹,他毫不在乎,就这样时间慢慢过去了,这无疑的是告诉人们两个字:奇怪。就在这无法查询答案扑朔迷离之际,一声惊雷乍响了,世界上各大宗派的法王、摄政王和大仁波且们见到了《多杰羌佛第三世》一书,顿时惊叹,互相传观,佛菩萨转世的大圣德们入定的入定,修法的修法,深入观照,这到底是何方圣神,有如此了得举世独尊的成就。通过他们的证量力,终于揭开了大师的本来面目是多杰羌佛真身降世,这是早就被尊胜大法王认证为金刚总持的云高益西诺布的来历,原来这位大师是维摩诘第二世、多杰羌佛第三世,他们写下了法定的确认书:义云高大师就是多杰羌佛第三世,是法界中的至高古佛,是阿弥陀佛等五方五佛及金刚萨埵大摩诃萨的上师,也就是曾化身为燃灯古佛收释迦佛陀为弟子的多杰羌佛,今降世为第三世多杰羌佛顶圣如来云高益西诺布!正因为多杰羌佛第三世是多杰羌佛的完整真身直接降世,与以百千万化身来到这个世界的其他佛菩萨们不同,故所以在当今世界所展示的显密圆通、妙谙五明,从古至今确实无有其他圣德办到过,实是任何人都找不出一个人来对比。
顶圣如来多杰羌佛第三世云高益西诺布,即是金刚总持,又名持金刚,为原始报身佛多杰羌佛降世,简称第三世多杰羌佛。
佛陀规定以『显密俱通,妙谙五明』为衡量佛法成就高低的标准,但是,自佛史至今,真正完整、全面展显『显密圆通,妙谙五明』的只有顶圣如来第三世多杰羌佛!第三世多杰羌佛将佛陀规定的『显密圆通,妙谙五明』的实际成就一条一款展显、公众出来了,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如此微妙和完整证量实显的古佛!《多杰羌佛第三世》一书中所列的第三世多杰羌佛所独立创造的三十大类的成就,就是一个明证。当然,列出的三十大类成就,也只是随取万万分之一而已。实际上,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又哪里是三十大类能概括得了的?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表显的是佛法的智慧,是无以穷尽的,尤其是内明一类,即含摄三藏和密典、宇宙有为法和无为法无穷尽的真谛。
当年释迦佛在世时,在这个世界上佛制规定,唯独只有两位大圣所说的法立之为经,一位是释迦牟尼,另一位就是维摩诘圣尊,除此之外,无论是什么菩萨所说的法,都只能称论,而不能列之为经。有人说慧能说《坛经》,其实,这是世人不明佛制规立而夸大赞称而已,六祖比许多菩萨的地位都低,比如弥勒菩萨是下一届龙华会上的佛,比慧能的地位高得太多了,但是弥勒菩萨所说法也不能称经,而只能立论,如《瑜伽师地论》。
在法界中维摩诘尊者是多杰羌佛降世,由于他是唯一最高的报身古佛,因此遍满无量智、无上正等正觉高于一切诸圣,在多杰羌佛第二世化显维摩诘圣尊时,维摩诘圣尊以广大的神通和智慧帮助释迦佛陀教化五百比丘和八千菩萨,其中维摩圣尊显佛陀证量神通将妙喜世界诸有菩萨、罗汉、一切佛土包括无动佛全然搬至娑婆世界展示在佛弟子前时,妙喜世界的诸有菩萨都认为是无动佛把妙喜世界与诸菩萨搬到了人间,此时无动佛说:『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此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把佛土世界和如来佛搬动到另一世界的,这除了权威至高始祖报身佛多杰羌佛,无论什么菩萨也是无此证量的。释迦佛陀在经中盛赞维摩诘圣尊说:『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佛陀已说明维摩诘圣尊就是如来佛。为什么维摩诘有如此高的证觉,因为维摩诘就是金刚总持多杰羌佛第二世,也是十方一切诸佛的师长,所以凡是佛教所有一切宗派的始祖就是多杰羌佛。
也正因为第三世多杰羌佛是整个法界佛教的大教主,是多杰羌佛的降世,所以是佛史上依教规认证的第一位最大圣者之王──古佛,以下略提《多杰羌佛第三世》书中十二例:
1.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最多世界顶尖级大法王、仁波且们认证和祝贺的佛陀(许多证据,从《多杰羌佛第三世》书中第105页开始);
2.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认证地位最高的古佛(许多证据,从书中第105页开始);
3.历史上第一个能拿出显密圆通、妙谙五明最杰出完整的古佛,没有人做到过(许多证据,从书中第147页开始);
4.历史上第一个展显圣迹最多的古佛(许多证据,从书中第147页开始);
5.当着几十位法师、大德等人请佛陀来虚空降甘露在空钵中(有全过程录影带,见书中第220页);
6.为弟子传法,预定弟子成就时间,渡弟子先到极乐世界参观后,再回来人间按时往升(有录像,从书中第238页开始);
7.西藏和国外许多历史性著名的古德祖师也是这位古佛的弟子(有许多实证,从书中第466页开始);
8.龙神、飞鸟、走兽悉皆皈依闻法(有纪实、报章,从书中第160页开始);
9.公众修上供法会,不满一钵的甘露丸一小时后突然暴涨,加持分发给坛场的五十九人后,剩下的成了冒顶一钵,比原来的还要多(有录像,见书中第225页);
10.显佛陀智慧做的玄妙彩宝雕和雾气雕,任何人都复制不了将雾气定在雕刻的石洞中永不消散而加持众生(实物在美国,欢迎大家瞻仰,从书中第381页开始);
11.历史上第一个只利益他人而不收供养的古佛(有许多证据,从书中第 193页开始);
12.唯一拥有两个小时之内就让弟子得到开悟成就的佛法,最快捷修成出入佛土世界(详见开初仁波且等自叙,从书中第478页开始)。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成就是惊世骇俗的,可以说举世无双,受到人们敬重的,仅凭他获得的奖就非常之多,只在二O一一年就获得了马丁路德金奖及世界和平奖,并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佛陀日的佛陀,美国华盛顿市长葛瑞于二O一一年一月十九日行文宣布了这定性。
这些不是我们空洞玄说的,而是依据当今世界大圣德仁波且、法王高僧们的文证,站在因果业报的立场,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所讲的真实负责的话。
鉴于以上可知,无论是从实际的证量上,还是从古佛的身份上,皈依境的法位排序上,这三者任鉴其一,第三世多杰羌佛都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之上的第一巨圣!是十方诸佛都礼敬的,如东行说法庆典上,第三世多杰羌佛拿出衣钵,当众用强力自来水冲洗后,放在大众面前法台上公开看守,而第三世多杰羌佛却走到数丈远的法台上坐下,大声面对空中说:如我说东行法义是如来所说,十方诸佛谁来降下甘露以作应证?现场弟子们有尊者、仁波且、大法师、居士等围绕观看洗净盖上透明玻璃之法钵空无一物,钵内干净毫无任何东西,此时第三世多杰羌佛又说:今天不是求甘露,而是请佛应证东行说法可是如来亲口说否?我今不求,降甘露与不降甘露无关紧要,不管怎样都是百千万劫难遇的真正佛法。这时大众亲见佛陀当着七众行人于天空降下甘露来,一股祥瑞之气慢慢旋转,穿过透明玻璃,进入钵中,这时大家见到甘露穿过玻璃时的清楚痕迹,甘露在钵中跃动,众人眼见惊喜交乐,庆幸为举世首见圣事,彻底证明了云高大师是第三世多杰羌真正佛陀,故东行说法是佛所说。
这本《世法哲言》是多杰羌佛第三世,在未公布身份前,他以一位惭愧者自居所说的法,其实他是真正多杰羌佛之真身再来,因此这部宝典的法义精要是佛陀所说,真实正知正见的如来说法经谛。
世界法音出版社
2012年元月
简 介
云高益西诺布顶圣如来为多杰羌佛真身降世,是唯一的始祖古佛,本身具备三身四智之无上证境证德,能将『一毫端现宝王刹、一粒沙藏三千界』,而反映在世间法上,则是学识渊博,德品崇高,博古通今,一代大家,大觉能仁。他的哲学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是世间法利益大众的实用智慧,有别于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说法等,如《了义经》、《僧俗辩语》、《什么叫修行》、《藉心经说真谛》及法音开示等,这一本世法哲言也是第三世多杰羌佛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之一。第三世多杰羌佛深藏不露之纯净修养,更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他高深的利益人类哲学思想。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哲学思想,是古佛以至高无上的顶圣智慧,洞悉宇宙人生的真谛,融会贯通,身体力行,直入文明道德的最高境界的至理。认真研习,深鉴内识,从其超尘脱凡之智慧,无私正节,了明万法之微妙,都会受到很大的教益和启迪,因此,一提到云高益西诺布顶圣如来的哲言就能感召大众,深受敬慕。早在十多年前,应大家的要求,为便于进一步学习理解,义云高大师秘书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一筠共同从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文论中,选择了部分哲言,加以浅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并予以出版发行。为慎重起见,当时特地请云高益西诺布顶圣如来为浅释组作了讲解,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讲解至为详尽,我们相信这本哲言将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愿大家能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纯净德品,增益人类,获得福慧,若能尽心研学,必然带来丰盛福慧、受用无穷。
(一)
必识己方立人,何以故也?己之诸癖自难于解,如瞻己背终弗所见,为外人颇观,己藏己过乃人之常性,过甚则或离而不愿同谋,识己得之其弗觉,愧而求知,格得其德,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
必须认识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为什么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呢? 虽然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人,但有的人做的很多事情连动物都不如,有的人的本质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人的本质。因为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所以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自己的错误、缺点,往往自己看不见,就是看见了也会自己原谅自己,自己难于理解自己,因为人有个我执性在里面,就正如想看自己的背,不管你用尽一切办法,你的头也伸不过去看见你自已的背,而别人则往往很容易把你的背看得清清楚楚,对错误缺点同样是如此,自己往往不容易发现,而局外人经常都会从各个方面暗暗地看到你的很多错误、缺点,加上为了讨得别人的喜欢,自己只得把自己的过失藏起来,以其遮盖,这就是人的常性。但是有的人做得很露骨,非常强硬、猛烈,因此称为过甚,长此以往,别人就不愿意和你在一起同谋共事,就觉得你这个人太自私、太不好了。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缺点,以惭愧心去求得知识,那么,自己的格调自然就进入道德规范,这个时候就可以真正成为一个人了,人们看到你的行为境界以后,自然就很尊重你,个个都敬你而且愿意帮助你,因此,识己才能立人,立人才能得到帮助,一切世事才能圆满。
(二)
是非由或自论,凡事之非,莫可于执,著之抗言之斗,自度非业加盛,终至入患,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挂怀。
所有是非之本体都是不可执著的,它只能给人们带来坏处,只会给人们带来不幸和灾难,因此,在我们面临是非的时候切不可执著它。是非出现以后,让别人自己去理论,他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然的话,一纠缠在是非里,就会造成争辩,就要争辩谁真谁假,谁正谁负,也就要造成互相之间言语上的争斗。而且,往往互相都不服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最后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谁是谁非仍然扯不清楚,事态愈演愈烈,相互间的感情也就愈来愈坏,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愈来愈复杂,乃至于引起祸患,更严重者甚至于出现残杀、死亡等等灾难,所以,我们明白了是非是不可执著的这个道理以后,在遇到是非时,就不要挂在心中,这样久而久之,是非自然会慢慢消失,因为其本体属无常性,所以说面临是非不挂于心,既有益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
(三)
爱恨和合而生,汝爱之彼必见之、闻之、忆之,三者必居其一也,弗具一之因,其念无存,焉具其爱,恨缘亦复如是。
爱与恨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有缘有故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天地之间,人世之道,万物之情,都是如此,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比如,如果我们没有听到过的,或者没有见到过的,或者没有意识到过的某人或某事,这三种因素或缘由,一者都不具备,那么就不可能知道此人,也就不可能有这个人的概念 ; 或者就不可能知道这件事或者物,也就不可能有这件事物的概念。既然这个念头都不存在,又怎么谈得上爱和恨呢? 所以爱与恨是必须建立在有缘有故这个前提之下的,又比如,我们爱一个人、恨一个人,那么首先我们得见到过他,或者看到过他一眼,或者他的形象、或者他的态度、或者他的品行,对我们有所感受,我们才会产生出分别的心,称为和合之因,从而结爱或恨的这种果。因此,只有有缘有故,才有爱与恨。无缘无故,其念无存,自然也就没有爱与恨了。
(四)
社会所含能力,勿轻言吾所具也,社会乃多元化汇溶是也,能力似无量微尘之居其一耳,就或之能力由为单一,纵展群技各具其长,而居多于不敌他能之富,投之社会微不可言耳,故称己能乃骄耻徒耳。
一谈到社会的能力,有很多人往往就说他在社会上很有能力,当然,不能否认人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但是要谈社会能力二字,统摄社会,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切不可轻易地称自己于社会有能力。社会是由许多方方面面融汇而成的,它包括农、副、工、商、科研、军事等等各行各业,乃至于含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即使仅在科技一方面,又是千变万化,各具其长,你能懂这样,却不懂那样,能懂那样,又不懂这样,所以说一个人在社会当中是微不足道的,连大海中的一滴水都不如。一个人的能力,最多只占得社会的微不足道的一微尘因子、极微小的一部份,就好如一粒灰尘那样。我们展眼一看整个社会,可以说是各具其长,医生有医生的长处,军人有军人方面的长处,农业科学家有农业科研方面的长处,即使就艺术家的长处来说又各有不同,音乐家会作曲,歌唱家会唱歌,绘画家会书画,等等。如果说各人的长处就是各人的能力,那么,他单一的能力就不能概括于统摄社会的能力。我们若再仔细观察,自己的能力往往不敌其他众人的能力,其他很多人的能力都比我们的强,那么我们把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投之于社会,说老实话,实在是非常非常小的,因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还要自称自己有能力的话,那就只能像古人所说的,是一个骄耻徒。
(五)
学道之识依师导故,为人师表德识照或,学者奋修诸识而积其品,终可至学于渊,是为人道之学道也。
在学习的道路上,所获得的知识的多与少、深或浅、正与误,都是和老师的教育密切相关的,都是由于老师所指导的作用而形成的。作为一个当老师的人,是为人师表,随时随地都要做出表率,因此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以作为学生的楷模。学生又必须勤奋、努力地学习,在掌握一切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渊博的学问,才能达到高深、无华的境界,这就是为人之道里面的不可更变的学道精华、真谛之义。
(六)
高楼之建首在筑基,依次而上,空中楼阁于世弗成,事业之就亦复如是,足踏其实,步无虚发,真知之具由然实鉴,具实者于高难而不畏其困,故攀之于高而在于实。
修房建屋,无论是普通的亭台楼阁,还是耸入云天的摩天大楼,都必须打牢基础,有了基础才能依次而上,如果没有基础,是谈不上修筑高楼的。有一种说法,叫做空中楼阁,实际上空中楼阁是不成立的,它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不踏实而犹如空中的楼阁一样子虚乌有、不实在。因为半空中不可能修建楼阁,任何一石一木都必由地而起,从基础修建上去。同样,我们在世间上所做的一切事业,就正如修建高楼一样,首先要打好基础,掌握真才实学,具备真实本领,蓄积能量,最后才能进入实践。并且,在具备可以运用于实践的知识和力量以后,还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千万不要被中途一点障碍和挫折所吓倒,这些障碍和挫折是必然出现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最后才能取得成就。所以,攀之于高而在于实,基础牢靠,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登上去,才会达到事业的顶峰。
(七)
立之于福应忆于难,取之胜者莫忘兵家常事,暴雨之下方忆其伞者必水淋其身也。
一个人处于幸福之中,事事称心如意的时侯,不应该忘记考虑遇到困难时的处境,并同时想到出现困难时应如何去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人的祸福,随时随地都在不断地转变,没有常规可言,你现在看起来一帆风顺,处处都很顺意,但说不定会在某一天,由于某个环节上的微小失误,或某一方面的细小因缘,或别人对你的误解,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陡然之间使你身陷绝境。正如兵法所云,取之胜者莫忘兵家常事,这就是说,得到胜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胜败及兵家常事,今天胜,也许明天就会败。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没有下雨的时候,就要先看好天色,注意到即将来临的暴雨,提前准备好伞,否则,等暴雨来临时再想到拿伞就已经太晚了,那个时候,你只能全身淋湿。所以,任何事都应未雨绸缪,才能稳操胜券。
(八)
雄才之料必当内充其实也,华其外而碎其内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终非栋梁之材。
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必须既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养,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学问,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内心空虚,灵魂苍白,这样的入是绝不能成为气候的,外表好看而内境劣昧的人终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业。正如像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实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栋梁之材,因为它会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么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九)
赴约者奔往为事,中遇道障之退,更便速前也,车挡虽倒挂之行,而在更利前行之策也。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与别人商约好的事情,我们就要按时去做,要照着约定的条件去履行,并争取把它办好。实际上,要成就我们的事业也是一样。但是,往往在我们在前行的途中会有很多障碍,举例来说,上学时要读书、认字,写作文,有的句子造得不对,有的作文写的不好,有的数学做不了,但是我们必须要努力完成这些作业,并且要做好、做完美,最后达到目的,顺利毕业。又如,我们在事业当中遇到困难,挡住了我们,我们暂时前进不了,此时,要懂得中遇道障之退的道理,就是说途中遇到了障碍不能前进时,有时候要先朝后面退一下,那么这稍等一下是否就更迟缓了呢?不,暂时的后退是为了蓄积力量,瞅准时机,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前行。就正如汽车要设一个倒档一样,每每汽车抵到障碍无法前进以后,此时此刻,需当挂上倒挡倒退,倒退的目的是为了让开更宽阔的路来,以便能挂上更快的速度前进。总的一句,倒退的行动是为前行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具体对策。
(十)
唯诵文章是无知,文学之才唯附实,而今大学四书五经,为文弗施者,收之弗能养其己,放之不利其众或,唯诵何益之有,施诗文于社会之用,造益利众者,是为转知化实也。
在社会中有这样一种偏见,往往认为一个人有知识、有才华,就是人才,实际上这是很大的错误。任何人,不管他知识有多么丰富,才华多么出众,无论是古代通读四书五经的饱学之士,还是现在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付诸于社会的这种人都是不能被称为人才的。因为,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用自己学到的知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国家、造福于社会,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否则,只埋头读书,将知识收藏起来不会运用,会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更不要说利益大众、为社会服务了,这样的学识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唯诵文章是无知。如果将书本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将科技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这就叫转知化实,就成为真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人才。
(十一)
欲速则不达,行慢而失获,事理如是观,正住中道参,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过紧则易于折。
不管你做什么事,如果不切合实际,过于太急、太快,往往不能成功,因为它不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法度。如果速度太慢,往往又错失良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行慢而失获。凡是世间上的一切事理,都应该注意这两个正反不同的关键。那么,怎样做才对呢?这就要认真研究分析,取其适中,找到最佳的方法。正如琴弦一样,绷得过紧往往把琴弦绷断,那么,绷得过松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顺乎逻辑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后去进取,这样就会很圆满地达到目的。
(十二)
对人才之取舍何别?天下之或优劣和合之因,所汇果也,为一体之和,不可分割之,由是见劣而不取或,优之何获,故收或而取优舍劣是为理也。
我们怎样去发现、分别和取舍人才呢?天下的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并由此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和合整体,优劣好坏都汇聚于此,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缺点和优点,人人都各其所长、各具所短。因此,如果我们见到一点错误和缺点,就不去用这个人,那么,他的优点我们也就得不到开发了。所以,扬长避短,纠正或者尽力地去掉他的缺点,而运用他的优点,发挥他的长处,这就是社会和我们所要用人的真理。
(十三)
凡事应三思之弗觉,体实而再行之,不可闻言而从,亦不可听之否虚,三思之下实施无道者,当进而穷根之研,欲觅高天彩虹而遇乌云之布,则疑于霞辉之弗成也,是为过失。
古人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之说,实际上,光“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是不够的,在三思之后,还要具体去实践以观察真实效果,这也就是说,我们绝不可以听说一件事情就立刻不加思索地去办,而必须要加以认真思考和实践。但同时,又不能听到以后,马上就轻易地否定,认为虚妄不实,不去予以处理。如果在三思以后觉得没有道理,并且实际去做,也还没有行通,这时都不能马上丢掉,而要进一步去挖根究底。就正如我们想见到高空中的彩虹一样,如果说走到半虚空中被乌云所遮障,就认为是上面只有乌云,没有彩虹,这就是错误,如果继续努力向上,进入更高一层空间,突破乌云,彩虹就会出现。所以,做世间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在任何因难之下,都要进而穷根究底,这样,最后就不会犯过失,就会处理好一切事情,完成好一切事业。
(十四)
或生于福而弗识其福,乃处福忘逆之故也,身强以弗察其康,病者之流皆知康安之乐也。
有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尽管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仍觉得这里不称心,那里不如意,牢骚满腹,自悲不意,这样的人主要是处在幸福里头而忘掉了逆境的原故。在幸福的时候忘了曾经经历的困难。就正如身强力壮的人往往不知道生了病后的痛苦一样,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不珍惜自己强壮的身体,一旦生了病时,病卧床榻,动不能动,吃不想吃,这时候,他才知道健康的快乐和幸福了。
(十五)
善知识者诸语皆收,诸识皆藏,归己为用,施之众或所益,原何来,善知本性为或而福,劣理作己批照,善道养德为或。
一个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都是胸怀博大,心襟宽广,好话和坏话都听,好的知识和坏的知识都吸收。好的知识吸收起来丰富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所使用,以作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而坏的知识就拿来用以检查、对照自己,引以为戒,使自己不要去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做,是因为善知识的本性是为大众而谋福利的,所以,为了给大众谋利益,将坏知识拿来作为自己的一种批照,检查自己的错误缺点,有了就改正,从而达到既有益于社会,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因此,善道称为习养道德、为大众服务的一种行境。
(十六)
凡出语之余无非也,谓词似为非也,言无失者乃以词夺理之失,故为非也。
凡是喜欢说自己没有错误和缺点的人,实际上其本身的行为已经具备了错误和缺点,因为他这种语言就是一种错误、缺点。「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或错处,说自己没有缺点错误的人,是以此来强辞夺理,为自己的过失辩护。那么,其具体表现,起码在他的身上,有顾全面子等私心杂念,或者说没有忍辱自愧之德行。所以说,如果说自己没有错误缺点,其本身已经具备错误缺点了。这句话就是一种错误缺点的具体表现。
(十七)
太阳性之于伟,何以故耳?面万法与群生施光放热故耳,故为人赞,由是之道,为或之流为众而消益者是为其大也。
太阳的本性之所以伟大,是什么原因呢?是太阳燃烧自己而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使植物得以生长,人类和动物得以生存,我们这个世界具备生存之力,也就是说,太阳为世界万物施其诸益。所以,人人都赞叹它伟大。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人,只要是无自私自利之心,默默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大众的利益服务,给大众带来福利,带来好处,那么,所有人都会敬重你,都会赞叹你的功绩,而自己也就伟大了。
(十八)
人愚之最癖是为我见是理,万法由己量之由是而生,此属心之弗明所至无知故也,凡为余衡量诸物似为尺度者,实则无识也。
给人造成愚痴的最大弊端,主要是以为自己掌握的一切都是真理,对世间上的一切,无论是精神或者物质的,都拿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心境去作为尺度来衡量,符合自己看法的就对,否则通通斥之为错。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主要是来源于自己的心境未能开发智慧,对于真理鉴术未能得理,而片面的看待问题,以自己所知的一点一滴,概括异它之全面,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无知境界当中。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凡是遇到拿自己的一切观点作为衡量一切物体或者生灵的尺度、作为绝对真理的人,实际上这种人是没有知识的愚人。
(十九)
阴魔之出是为生气,视他之非而为烦恼,实乃暗敌自伤,何涂他人之皮毛耳。
《楞严经》上有五十种阴魔之说。什么叫阴魔?这里说的阴魔就是把自己对自己生气、自己想不通、自寻烦恼,是名为阴魔,也就是把别人的是非、把别人对自己的不实之处、不良之处当成沉重的包袱压在身上,自己在一旁想不通,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就叫著阴魔。这种阴魔的产生,实际上是暗敌自伤,即就把生气变成了看不见的敌人来自己伤害自己,而对其他的人、对对方、对你想不通的人,则连皮毛都伤不到一点,因此我们不能把外来的是非作为烦恼。
(二十)
受人之敬者,由布益于或而所至也,如众之赞游池妙哉,原在它之解暑施凉故耳。
有的人在社会上很受人尊敬,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他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能给人们带来好处、带来利益,时时对他人施以关怀和温暖,大公无私,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总是全力救助,由此,人们才热爱和敬重他,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正如通常在夏天,大家都喜欢说游泳池好一样,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夏天的暑热当中,游泳池能给人解热施凉,帮助人们消除炎热的疲劳,送来舒适的凉意,所以大家才会赞颂它。因此,同样的道理,作为一个人,一定要给人类带来好处,给大众谋取福利,这样,自然而然地,大众就会尊重你。
(二十一)
一省之田为一市之用甚多也,一国之或何以觉之,国人国土而方养之,一人之力颇大者则弗及其众推之量也。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它们之间的大小,其相应的能量和作用,都是相对的,通过互相比较即可得出来,如果没有比较,就不能看出大小,也无法相应其所适用的道理。正如一个省的田地,拿来供一个市用的话,就会觉得很多、很宽、很广,但如果一个国家来用这一个省的田的话,就不够用了,就不能满足,所以说一国的人要一国的土地才能养起来。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本事,都是有限度的,只有众人的力量积累起来,才是真正的大。
(二十二)
相对能量何以足之? 专一而取之,甲乙等力之对,甲专攻其乙之一,甲可胜之,相等料木以一尖刺其面,可制于伤也。
本题属兵法论题。相对能量何以足之?就是指在大家力量相等时,怎样才能战败对方而使自己取胜?这时要专一而进取之。主要是要选择他的弱点,集中自己的优势,专攻其一,才能取胜。就是说,在甲和乙互相力量相等的时候,甲必须攻击乙的某一点,而且是最薄弱或最重要的一点,不能散面攻击,这样甲就可以取胜了。正如有两块相同材质的木料,如果将其中一块削尖,以刺另一块木料的面,就绝对可以将其刺坏。又比如现代战争中的导弹,在敌对双方导弹相等时,我们怎样来消灭对方呢?这时专刺其要害之一,就要选其精锐而伤之,即选取对方的要害之处,将他的指挥系统毁掉,这样那些导弹就失去了一切航向,失去了航向,则无目标,自然成了一堆废铁,就不能发射了。
(二十三)
成就之或俱之智者而善利时,故事业之成必备时,具智无时业无研机,时智具之,就业由然,成就之道弗出定谛也。
世间上的人,在干事业的过程中,有的取得了成就,有的遭到失败,而且各人所取得的成就各不相同,异类相殊,有大有小,究其原因,主要是若要取得一件事业的成功,自己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聪明才智,而在此前提下,还必须要有时间和机遇,才华和时机两者都要具备。所以说,任何事业的成就都必须是才华和时机的集合。如果只有才智、聪明,而没有时间和恰当的机会,那么,就可能没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条件,既无法深入研究这件事情的本身实质,也不能在最适合的时间去掌握它,所以就不会成功。因此,只有同时具时和具智,事业才能有所成就。这是所有成就事业所不可否定的一种定谛。
(二十四)
慧海之库与物质之仓是为反量也,慧库无为转无量,多用之反增之。物仓储存乃无常,施之减之,故无为乃大,大在无量,无常乃微,微在消然。
如果把人的智慧聪明的储藏境比做一个仓库的话,那么它与储存物质的仓库恰是相对的反量。智慧聪明的仓库属于无为转无量,即以无为的定理转无量的境界,所起的作用的是越用就越多,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才智聪明,是越用越聪明,越锻炼反应力就越快,越进步、聪明智慧量就越增加,永远不会枯竭。而物质的仓库,储存的东西,是属于无常性的,也就是处在成住坏空之中,在不断地消失,只要你用一点,它就会少一点,仓库的东西会慢慢用空。所以说,无为属于大,大在无量,无常属于微,微在消然,甚至于彻底没有。
(二十五)
风顺之道莫放肆而疏忽之,艰难之途当振作而谨慎之,面顺而失之慎灾必至焉,迎难行而奋取福田由然。
我们任何一个人,处在一帆风顺、幸福的道路上的时候,千万不要放肆和疏忽,而应该自己非常小心翼翼,谦虚谨慎地生活,因为一个人的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凡是人皆属无常性变化,任何人都是如此,这是不变的定理,因此只有谦虚谨慎才能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不测。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则应该提起精神,振作意志,沉著地去处理问题,顽强地去争取。如果说面临顺境便失掉谨慎,那么终归灾难会落到你的身上。遇到了艰难困苦,如果我们去奋斗、去争取,终归会战胜艰难困苦,最后会得来成功,会争取到幸福。
(二十六)
人生明达之道,悟于挫折迭起之践,凡事之解者,必于亲身所历之验也,无实之闻,闻而无实,故身之所历亲见本来,得以明达之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怎样才能明白一件事物的真理或体悟自我境界的真谛呢?这当中主要的一点,不单是听来的,也不单是看来的,而除看和听之外,必须善于在无数次的失败当中去寻找经验和教训,经过实践的印证和对失败的内心检讨,然后才能对一切事物有内鉴性的了解,才能得到真理。因此说,必须要亲身经历,自己才能有所体验。如果只是道听途说而没有亲自去实践,那么所得到的并不是事物的本质。所以,只有我们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自实践所得来的经验才是明达之道理,才是真理。
(二十七)
骄敌巨害,知一狂二,点滴之因唯吾巨识,骄之人远,傲之或离,事成业就之死敌也。忠士,智士怎分别相?二士远离骄敌,知百言百乃忠士,识千而应机所说乃智士也。
本题为两个问题,上言骄敌巨害的关系,下言忠士、智士的区别。骄敌巨害,知一狂二,点滴之因唯吾巨识。就是说,骄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敌人,它是要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害的。一个人如果只知道一点,就自己夸夸其谈,将其吹成两点,抬高实相,吹捧自己;或者得到很少很少的一点经验,而说他具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明明自己肤浅庸薄,非把自己说成深厚渊博,这种人就是骄傲的人。一个人如果骄傲了,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别人就会认为你虚假不实,包括你的朋友、亲人和其他人往往就会离开你,不愿意和你来往,此时你要想成就事业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来帮你,所以说这是事业成就的一种死敌。
忠士,智士怎样分别相?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分成很多个层次,这里只浅讲怎么样来区分忠士和智士。两种人均远离骄敌,即是这两种人士都是决不可能骄傲的。知道一点说一点,知道两点说两点,不夸大不缩小,这就叫忠士。明白一千条知识的道理,但是凡能造成矛盾的或无法给人带来利益的就不说,或者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能给人增长福益的就说,也就是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暂且不讲,这就叫做智士。智士的观点是应机所说,时机不到不说,时机到了即说,一切均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而说。
(二十八)
人才之成就者,具内因必依外缘之助耳,无或之帮独木何房,顽石美玉依艺或之精雕而绚丽之道,理法如是。
一个人具备了真才实学,仅仅是具备了成为人才的内因,不过是一个基础而己。如果没有外因的辅助,他是绝不可能成才的,是不会对人类有益的。因此,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首先就要知道,一个人才的成功,具备内因只是单方面,还得具备外缘的帮助。正如一根再好的木头,也必须要经过工匠的处理,并与很多料配搭起来,才能建筑高楼大厦。又如一块璞玉,即便它是一块很好的玉石,但若不拿给高级工艺师去精雕细琢,把它做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最终还是顽石一块,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这就是才力之真理。
(二十九)
叹息之敌弗可视,视则明日复明日,叹息之时即为功,莫让叹息代行功,识破机关当下道,何来恼悔与叹风。
社会上有很多人动不动就灰心叹气,实际上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是阻碍事业成功的一种暗藏之敌,因此,我们绝不可轻视它。如果说今天受到一点挫折便哀声叹气,一愁莫展,自己鼓不起勇气了,那么这件事就会一天接一天地拖下去,甚至于被彻底拖垮,这个事业就再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在一遇到挫折而想要叹息的时候,就应当及时把叹息化为力量,不去叹息,而代之以行动,千万不能让叹息把我们行动的时间占去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自己就不会再有后悔和烦恼了,一遇到什么事,当下就做,转化叹息为行动之功用,这才是智慧的做法。
(三十)
久执之争,是为双错,原何也,互见其过兮,互识自优兮,久之误重,则弗见其对恼耳,由是无争于执也。
双方长时间互相执著的一种争斗,相互说长道短的一种争执,实际上是大家都有错,而不是某一方面的错误,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大家互相之间,都只看到自身的优点,总觉得自己有理,而没有注意各自的缺点、各自的不足、各自的错误,你说我的过错,我说你的过错,双方争执不下。其实相互不让争强斗胜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私心杂念的表现。而时间越久错误就越重。这时候如果我们反过来想一想,你在指责对方时,他痛不痛苦、烦不烦恼? 我们在说他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很烦恼、很痛苦的。所以,如果我们把私心杂念去掉了,就不会去一味的责怪对方的不是了,而多作自我批抨,这样,自然就没有争论可存了。
(三十一)
生活之途,其关颇繁,哨士之查如空星布,汝持何证将以通行之,所执之证德才是也。
人世之间,要证明自己的身份需要各种各样的证件,通行各种关卡也需要各种证件然后才能放你通行,生活当中就摆著各种关卡给你过关。在人生的道路上,关卡甚是繁琐,把关的哨兵更如天空上的星星一样密布,处处防范。这时,我们拿什么证件去通过这些关卡呢?世间上的一切证件都不如有一个最好的证件,这个证件就是自己的道德和才学。自己有了高尚的伦理道德,有了才气横溢的渊博学识,这就是最好的证件,能胜于世间法的一切证件。
(三十二)
具智者数语之谈,众所大悟,无才士论经据典,众无所得,言多者非才横,君子参之。
喜欢夸夸其谈,一张口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废话,为了表白自己的才华,而费尽一切力量比手划脚,结果所有的人听了他的话以后感到莫名其妙,滔滔不绝的残词乱语与正题毫不沾边,这种人实质上是没有才华的人,是没有真知实见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有才学、有知识的人,往往会片言决纷争,言简意捷,很简单的话,数语之谈,就能使大家顿然明白一切道理。所以我们鉴别一个人有无才华、有无学问,应该看他的语言是否精道、说到点子上,如果他是有才华、有学问的人,哪怕就是很简单几句话即能解决你的疑难和大问题,这就是真正有才华有学问的人。
(三十三)
大树之材顶立于天地日月,受风寒暑湿之侵而成焉,故藏室植树纵立屋顶,亦黄胎萌芽而已,设若人者闭门造车,无何磨难,焉得强者之才也。
凡是称为栋梁之材的大树,往往是经过锻炼,顶立于天地日月,饱受风寒暑湿之侵而长成的。这些树在荒山野岭之中受尽一切艰苦磨难,顶受了数不清的风霜雨打,经过多年的锻炼,最后才能成为一棵很高很壮的大树。但如果把一棵树种植在室内,不管怎么长,就是顶立于屋顶,它也是黄胎萌芽,它没有受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滋润,没有在风雨中得到锻炼,所以长出来的东西是嫩木胎芽,不能生用的。那么我们的人同样是如此,假使闭门读书,不经受磨难,不经受各种锻炼,与社会实践生活完全脱离,没有知道辛酸苦辣咸甜滋味的话,最后是不能成为强者的,不能成为强者,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成为真正的人才,就必须要像古人说的,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少一样都不能成就其才的,因此必须具备多元化的锻炼,最后方能成为有用之才。
(三十四)
知其所错而弗正之是为大过,持错随行,故弗愿弃之弊,由是步之不前,故首必于改错之道则然步进。
凡是知道自己的错误而不改正的人,这种人已经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知错而不改,本身就是一种错上加错的行为,这就叫做持错随行,不愿意把自己的错误、缺点、毛病弃掉、抛之,所以说这种人的行为其本质就是错误的,因此得来的果是不能进步,无论从物质或精神方面,他都是滞步不前的,如果要取得成就,必须首先要去掉自己的错误,所以说,知道错以后,首必于改错之道,则然进步,也就是说,知错而改,然后总结经验,才能是进步的一种具体的表现。
(三十五)
得之于福皆由苦换,成之业绩必当奋取,奋之入苦,苦之出福,苦兮由福兮,了了如是耳。
凡是一切幸福的得来,都是由辛勤艰苦的劳动换来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凡是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应当勤奋地去争取,要勤奋争取,自然就有劳累和辛苦,甚至于有打击和痛苦,但只要你不退步,继续前进,继续向自己奋斗的方向克服一切困难去争取,虽然苦了,最后取得的目的、出的成果毕竟是幸福,因此古人有一句话,叫苦兮由福兮,苦过以后自然会出福,了了如是耳,就是说,分分明明,没有因果之错谬,必须经过自己辛苦的勤劳,最后才能换来幸福。这是绝不可能有半点捷路可走的,所以称为了了如是耳。
(三十六)
大德之成,微德累至,公路之长点面沙石之汇,如欲成德弗忽小品之行。
凡是有大学问的人、道德高尚的人,他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大学问家、大道德家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从细微末节做起,点点滴滴的累积起来,才成为了有渊博学识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善知识的。正如公路虽然又宽又长,实际上它是由很小的沙粒和石头汇聚在一起,逐步逐步累起来的。我们人也一样,要成为大德,绝不能忽视小品、小节的善益行为,枝节上都得注意,包括言语行为、心地、微妙的意识上都得注意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最后才能成真正的大德。
(三十七)
夸己赞长乃己之短,夸词之出众或反之,不予喜之,弗为助之。
凡是夸赞自己如何对如何好、如何了不起的人,实际上这类人已经有很大的错处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落入错境并且知道也不承认,因为他说他自己什么都好,自己什么都行,他怎么会承认他自已有错误和缺点呢?但为什么这种人处于严重错误之中呢?因为他夸赞自己,喜欢炫耀自己的长处而不说自己的短处,众人听了以后,就会反感他,就会不喜欢他,就会觉得他骄傲自大、不可接触,也就不会帮助他,所以说对他是没有好处的。由于自己的夸词而造成对自己的不利,这正是他的错处。
(三十八)
信正乃万法成功之基,世人生成之道,具信方能实之于业,具信之行终得其成,其成之就生机于内也。
在社会上所有做一切事情,要成就一切业绩,都必须首先要具备信心、信念、信仰,这是最基础的条件,具备此条件以后,才能去实施,所以具信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同时,具信要信正,如果信心不正,听信旁言,最后也得失败,信正就是要断理准确,确定自己崇信的是否属于真理,并且鉴于这种道理而具备信心去争取获得,那么,正如哲言中所云,具信方能实之于业,付诸于具体行动、去争取事业的成功。具信的行为,按照选定的目标前进,遇到任何困难也不退步,最后终能取得信正之中的目的。所以,一切事业的成就都是在于要具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就根本谈不上要去做事业,因此具信是基础,所以其成就才会生机于信正之内。
(三十九)
无能劣徒繁于诋毁嫉妒他或之才功; 具德之士多在敬佩效研他人之优绩,由是察见劣徒为藏私癖,以毁嫉而为遮帐盖之羞惭,所为是也。
凡是那些既没有能力、品德又低下的丑劣之人,大多数都抵赖、诽谤、嫉妒有才干的人,有才干的人往住无端遭到这批无能、无知识的劣恶之徒的诽谤、诋毁,其实他们做出的不良行为不仅使他们自身受到伤害,还给事业带来影响,给社会造成损失。无数的事例说明了这样一种现象,无能无学的人,大部分是要破坏有才有识之士的。而具备道德的有学问的人,则大多数是敬佩和效研、学习其他人的优异成绩,见到别人好的地方,他就会赞叹,所以由此看来,整个人类社会基本上都是,无能劣徒以藏于自己的私癖,来抵赖、遮盖自己的不足之处,作遮羞护短之用,没有其它什么多的理由可谈,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遮藏羞癖,击灭公益,妄自增格。
(四十)
万事之成累于败中取精,败而弗进落入无知,迎难而上得之聪慧,积精取华得成之道也。
这个明道之言语告诉我们,所有社会上的一切事情之成功,基本上可以这样说,都是在挫折当中吸取教训,在失败当中取其经验。如果由于一次的失败,便不再进一步的去争取,退了下来,这种人就是一种无知俗人、无能之士,永远没有前途。迎难而上,遇到困难,不怕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坚决上去,这种人就是聪慧之人。但迎难而上,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精华,取其优越之经验,那么最后才能得到事业成就之果。
(四十一)
有或何以喜恶而不欢其善?恶道多出私利之为,故宽而善行,人者好之;善道多于施品破利,由是窄而却步,故或远之。
有些人为什么喜欢恶而不喜欢善呢?一说到做恶事他就高兴得很,做坏事他跃跃欲试,做对自己有益的事也兴趣盎然,而做好事、利益他人的事,他就不愿意去做,甚至于连边都不愿意去沾,其原因就是,凡是恶道,都出于私利,出于自己所得到利益而实施的一种行为,比如占别人的钱财、占别人的便宜等,都是为了从损害别人的利益中自己得到好处,所以他喜欢去做,因此恶道对有些人来说似乎是宽得很,便于自己行步,所以有的人就往往喜欢去做。那么善道呢?大部分是属于施品破利的事情,即用严格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把自己的利益让给别人,让别人幸福,因此有些人就觉得这个步行之路很窄,对自己不利,所以无德无品之士,就不喜欢做善事,只愿意做恶事,而有德有品之人则往住喜欢把自已的利益让给别人,这样最终人们会喜爱他、尊重他,那种喜欢恶事的人呢?人们会反感他的,因为人都有灵性鉴别之心,好坏善恶都会从心地之中感受出来。
(四十二)
富之所获,得之于勤,富裕者必具勤因而合其才,定业之正可至其果。
下面之明言,是由三个决定其因而结成的果。第一,就是说,凡是要富裕、富贵,说庸俗一些,就是指发财、致富,首先就是要得之于勤快,要勤劳,要有正当的冲力去做,因此凡是富裕之人,必须具备勤快的因素。第二,要合其才华,如果只勤快而没有才华,也不能去争取事业的,有了才华,有了学识,才能进入第三,即是定业要正,选择的道路要是正道而不是邪道,事业是有前途的、光明的,不是阴暗的、狭窄的、倒闭的,如果做到这三点,最后就可得到良好的收获,结出优良的果实。
(四十三)
骄似霉坏之种,其种不发其芽,而谦具肥苗之因,苔粗速壮,何以故? 骄则狂,或弗愿接之于助,谦受喜,故人皆愿近而肋之。
自己如具骄傲之心或行是绝对不利的,因为骄傲就好似一颗腐烂、霉坏的种子,这个种子是不发芽的,更谈不上吐叶、开花、结果了,而谦虚才能摧肥壮苗,使幼苗苔粗、速壮,长得很快。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骄傲的人往往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夸夸其谈,所以人们不愿意与之接触,更不愿意帮助他了。因此古人有一句话,叫做 「骄招恶,谦受益」,只要谦虚,人们觉得你好处,就愿意接近你,与你交朋友,乃至尽力来帮助你,最后你的事业、你的一切都能成功。
(四十四)
事业之成首在于信,由信入为,为之必果,弗信者则无谈于为,无为之具,万事无收也。
世间上的一切事情的成就,无论是事业上、宗教上的,或是科研上的、学问上的,凡是有为之体相上的,乃至无为之谛道上的,所有一切事情的成功,都首先要具备信心,要信任,如果连信都谈不上,那就不可能去做,就是去做也是违心的,是强求自我而做的,是假做,有了信心才会真做,真正地做,自然就会有果实、有收获。不做或假做,都只会浪费光阴,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收益,所以明言告诉我们,有无收益需以信心作基础。
(四十五)
多少知识等力量如是,此论弗入于谛,知识乃识鉴之因,力量为施用之果,识施于用,其生之力得之积量,大海盈以百川之水,故为是积,积而弗施,青禾干之,农田裂口,知识藏而不用,其力何生,无量之积,故识鉴弗以力量等之。
多少知识等于多少力量这句话,有很多前代名人,在他们的名言里都是这样说的,但云高大师对这个问题,却有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多少知识等于多少力量,这是绝对的错误。因为这种观点不是真理,不符合客观实际,知识本身只是一种鉴别事物的因子,知识是实践的因地,力量是施用的一种果实,所以两个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就是说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知识施用出来成力量,产生的效果才能得之称为积量,即是积起来的一种力量,那是要产生在用上才能算数。如大海,它虽然能装一切大江大河、百川的一切水,很大很大,就类于我们的知识一样,所以称为积,假使积起来,没有去具体用,不去施用它,水不能施用,那么禾苗就要干枯,农田就要裂口。知识也是如此,我们把知识藏起来不用,那么哪里能找到力量的表现呢?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积累的知识不能等于力量。无量的积就没有能量之用,要有量的积才叫有能量之用。简单一句话就是说,知识积累起来一定要起用,最后收到效果才是力量,所以积累的知识在没有用之前,不能说它等于力量,因此,大师说知识不能等于力量,这才是绝对真理。
(四十六)
蠢愚何以治哉?灭愚之法唯在功学,愚在不其理、出行之蠢,而于读中有案,依师正导则得愚转智也。
愚痴、蠢笨这种情况怎样才能改变,怎样才能聪明起来呢?要灭掉愚痴、笨龊的方法,唯一的就在于用功学习,多闻多见。愚的主要原因,是对其事理不明白,然后才愚的,就说把事情做错的原因是因为对这个事情的实质不了解,所以出行自然就愚蠢,那么在实践中、书本中有很多知识、有很多事例,我们都可以去学习,社会上也有很多知识我们可以去收集,多闻多见,然后收而取用,自然就会聪明起来了,所以大师说愚痴的原因主要是学问不够或鉴识肤浅,因此要在书中去求知识,增强自己的学问,要于社会中去体验,增长自己的鉴识。但是最重要的还得要依照到具学识的老师正规的辅导,才能把愚痴转为聪慧,转为一种智慧的力量,如果老师把方向给你辅导偏了,同样也会愚痴,所以有「依师正导」这么一句话。
(四十七)
忌火弗可点,燃则首焚己,人居众而生,群视理了,妒忌因属于劣,广为或反而必责之,故伤首己。
凡是爱嫉妒的人,千万不要把自身嫉妒的火苗点燃,如果点燃、扩大,首先焚烧的就是自己,什么原因呢?因为人必须与广大群众相处,所有人都在一起共同生存,大家都会眼睁睁地看到你,都会把你的言语、行为,打印在自己的心目之中,对你有具体的印象。嫉妒这个东西属于一种丑陋的品德,所以人们往往是不喜欢的,他们是反感的。发现你这个人喜欢嫉妒人的话,就会对你产生逆反的心理,就会责备你乃至于远离你,所以首先伤到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四十八)
或发其愿,立志当圆,弗可行中幻境之迁而致步不前,志于顶峰之士,勿以半山摘叶攀枝,为化城之品而留其步,如是之行终无所愿,焉得绝顶之峰也,万法如是耳。
凡是发了具体的、方向正确的愿心之人,立下志向以后,应该让它圆满,应该努力地去争取把愿望变成现实,千万不可走到中途,拿给中途的幻境迁连而使你不想前进,处于中途的幻境之中。就比如说,我们做一件什么事,那么一定要去争取它成功,不应当说走到中途看到另外的事情发生,干扰了应办之事,我们就把前面所发的愿丢了,然后又去重新找新的道路。这样子你最后发的愿也不能完成,前面的愿也不能成功,就把自己的大事耽误了。比如发愿从四川到北京,要到那里去做一件大事,那么就一定走到北京,千万不要走到西安,然后就停步,也不要走到河南,见到河南有什么好看的东西,赶快停下来就不去了,把时间耽误了,最后北京的事情就完不成了。凡立于顶峰的人,就是说要成功大事业的人,也就是立志要攀登高峰的人,就不能在半山扳枝摘叶,把时间耽误了,也不能像化城品那样,滞留其步,走到化城就不想走了。当然,这个化城是佛教一个公案事例,那是说释迦牟尼佛要度一国之人到极乐世界,走到中途,这些人就不想走了,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们,前面一个城非常好,走到那个地方你们就会如此如此的幸福,大家又巳经隐隐约约地看到那个城,所以就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就用尽全身力量走到那个城,结果大家到了那个城,就不走了,后来释迦世尊说,这个地方是化城,非圆满胜地,你们不能在这个地方停步,必须继续前进,因此这个地方不是你们的目的地。这样,大家又再鼓起劲,继续前进,结果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大师在这里告诉人们,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作化城而留步,如果作化城而留步,我们最后的目的就达不到,最后就不能攀登到高峰,所做的一切事业,世间上的所有一切成就都是如此,这是一个真理,不能更变的。但大师同时还有一句话要告诉我们大家,那就是说,必须定业要正,如果定业不正,也是不行的,定业正了,就要争取到底,不能行中迁转滞步。
(四十九)
世事之业弗可下次为念,凡如是观者,乃种弗成因耳,明日之念,后日之理,直至百年西归故里,何心了理之为。
世界上的所有一切事情,我们决定要做的时候,就应当立刻下定决心去做,不要推到休息一会儿或者明天或者下次再来做,凡是有这种下次为念的人,一般不可能成就事业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已经种植了懈怠之因,这样下去,明天他往往又推后天,后天他又再推大后天,最后,一直推下去一年、两年,乃至于时间一久就将这件事情忘掉了,所以直至他死亡,事业也没有去办成功,甚至于连边都没有沾到,我们懂到这个道理以后,凡是要做一件事,应该当下著手,不可能往下而推,往下而推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的。
(五十)
俗识不得高论,低调生鉴于邪,怀之嫉妒耳,其心无伤于对,恰反恼其己,由嫉妒动恶之念,而生烦恼,为是之道嫉妒属自害之敌。
庸俗的知识是达不到高深理论境界的,就是说他的思想升华不到炉火纯青之境,低调、庸俗的境界住往生出来的是邪知邪见,而有邪知邪见的人心中大部分怀的是嫉妒,就是嫉妒他人、嫉妒他业,实际上这种人是自已害自己,因为嫉妒心就是他本身自带之敌人,他产生的这种心境伤害不到对方,由于他产生这种心境伤害不到对方,他就愈加烦恼,结果烦恼伤害到自己,所以这种自讨苦吃都是由嫉妒、动恶念而造成的。由于是这个原因呢,嫉妒就属于自己的敌人而不是他人的敌人,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要产生嫉妒之心。
(五十一)
所从诸业具明眼之开示,所成诸业,由自把之,路灯照汝前程,汝之不步终无所前,故行之愿满由己定夺。
一个人,要想干任何事业、做任何学问,甚至包括在世间上真正做好一个人,都必须有明师或大德、大善知识给你指引、开示、教化,才能成功,但是,有了这种指引、开示、教化,只是给你指明了方向,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去争取的方法,但并不意味著你的事业就已经百分之百的成功了。具备以上的条件,使你明白了方向和方法以后,最主要的,还得靠自己不断地努力进取才能成功。如果老师给你讲了应该如何行动,而你不去具体实施,就不可能有所成就。这就像有人给你点亮了指路明灯,但是路还得靠你自己去走,如果你只知道该如何走,但脚不移步,终究无法达到目的地。所以,明师犹如指路灯,自己前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故行之愿满由己定夺,也就是最后你要达到你的愿望,圆满你的愿望,还得你自己去争取。
(五十二)
狂徒之流多于持权伏望,而不为或心敬,然何如是?权威非理真之因,伏招之望则为劣识之果,唯论理于时间之待,终出真谛之源。
狂妄之徒往往以权势去强迫对方来尊重他,而自以为树立了威望,实际上这种做法的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人们不仅不会从内心里面尊敬他,反而会讨厌甚至反对他。这是因为强制下树立起来的假权威并不是真理的化身,一个人只有以自己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去感召对方而得到的尊重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以胁迫等方法去强行感召,即称为伏招,实际上是强行对之进行压引,也就是强行让对方来尊重自己,以达到塑造自己的威望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丑劣的行为,是一种无知、愚蠢而又骄横的表现,只能产生不好的后果。唯有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经过时间在实践中的证明,人们自然会尊重和敬慕你,并由此而获得真正的威望。
(五十三)
才智之出验实于有为法也,其经验之途由知识鉴故,由是之道则识广才横。
世间上的一切事情,无论是看得到的或是看不到的。只要是意识所能察觉到的一切,意识能起分别的一切事物,或有形、或无形,都称为有为法。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知识、智慧和聪明,都是从一切有为法当中经过实践而总结、提炼、鉴别出来的,所以说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的经验,都是由知识去具体进行鉴别一切有为之法,并分别于每一有为之体的因缘别相而得到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自然而然就会学识渊博、才气横溢。
(五十四)
或于用之所炼,知其诸味而弗畏难,如矿于炉,炼之纯于金,若存荒野,与之岸甲同于深污,平平一石,何途之用,故或设用炼方知惜福得幸。
我们的人必须要在各个善益方面锻炼自己,无论是智慧方面,还是身体方面,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必须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面对艰难困苦,要迎难而进,不能缩手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聪明才智,强健自己的体魄,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就像金矿必须经过在炉子里面冶炼才能成为金子一样,炼好了才能是纯金。如果有一坨金矿,不把它放进炉子炼,就不可能得到金子。假使任随它存在荒野、在山谷夹缝万壑悬崖之间,它与山岩片石、荒芜野草就没有任何区别,同于一体,污而无用,简单的说,没有人去锻炼它,无非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石头而已。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必须要采取各种有益的方法来锻炼自己,炼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创造成功的事业,并珍惜由此而得来的幸福,如果随随便便就能得来福报,我们就不需耍锻炼自己了,也就不需要去争取奋斗了,正因为只有经过磨炼才能赢得幸福,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珍惜幸福才有用之不尽的幸福。
(五十五)
识广而无品者,则万事弗成,无德多于伤人显才为是,故或弗愿与之交也,众或均行,独才何依之助,何用之有。
只是知识广,但不具有高尚的人品道德的话,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道德品质低劣的人,往往为卖弄自己的才华,会不惜以自己的知识去伤害别人,这样,对方遭到伤害以后,就不愿再与你交往了,一个人不愿与你交往尚不足虑,但你这种行为会招来很多人甚至所有的人都不与你交往,长此以往,不管你有多大的才华,你都亳无用处了,因为没有人帮你,单独的一个人是不能做好任何事情的,正如古人说的「独木不成材,单丝不成线」,就是这个道理。
(五十六)
人分劣美之存,动物亦然,何堪美上也,时有动物胜或之丽,它所具之毛色变异,斑艳秀或,临空而至,赴水而游,而人之二者不居其一也,或之伉丽若超诸物,唯在才德之和方可取之。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漂亮,有的人丑陋,有的人英俊,有的人猥琐,但丑和美都是共同于世生存的,动物也同样如此。那么,我们以什么为标准来区分美和丑呢?真正地说,仅从外观的角度来说,往往有许多地方人是不如动物的,动物有许多胜于人的地方,比如,有的动物有五彩缤纷的皮毛,绚丽的颜色变幻无穷,动物还有各种特殊的功能,鱼可以在水中游,潜底觅食; 而飞鸟可以在空中任运翱翔,无所不能等等。但人既不能潜水觅食,也无法飞在空中,从功能和美丽两个方面人都好些地方不及其它动物。我们人要真正做到美于诸物,超于它们的,唯一的就是我们的才华和道德,两者方面和合起来就是最美,这是心灵和物质之共和之美,是任何动物所不能相比的,如果不做到这一点,人就比动物还不如。因此才华道德的修养是至为重要的,是为美上之精要。
(五十七)
凡是之成功者,必视机而入,闻息而动,知其含益而不行之,故多他或所先,终利被夺,古曰:「 才觉明日便悠悠,才觉病便是药。」共奋之力,人类进步而前。如是之道尔当三思自悟也。
凡是一切事情的成功,都有机遇在里面,其前提是自己必须具备相应的学识才德。当机遇一至的时候,不要迟疑,要视机而入,闻息而动,也就是说,看到机会来了,只要知道某件事情是件好事,在此时去作最容易成功,就要马上动手,一有消息立刻就去做,否则,去迟了的话,就会被他人抢先一步,你就失去机会了。所以古人说: 『才觉明日便是悠悠,才觉病便是药』。这就告诉我们,一意识到要做某件事,鉴理分析正确,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及时就把它做了,刚刚发现生了病,立刻就治,不能拖延时间,如果拖延时间,病就严重了。做生意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一切事情都是如此,知道了就应该立刻去做。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大家去抢夺别人的利益,但是如果所有人都不失时机地共同努力,就会推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加快。这个道理是很值得大家三思的。
(五十八)
奋斗必具方能成业,而奋之过猛者,则易败业,何故如是也? 过猛则易失智,凡是之顺皆出智理,帆船借风而行,风之过盛则帆杆必折。
一切事情的顺利获得都是出自智慧,是在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的前提下努力争取来的。要努力奋斗才能成就事业,但是如果奋斗的过程中,凭着一腔热情,无智慧地行动过于迅猛,事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带来失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因为奋斗的行动太猛,往往在时间上仓促,容易欠缺思考和理智,欠缺计划的完整性,因此就容易脱离客观实际情况,偏离事物本身实质,从而使事业不能成功。正如帆船本来要借风才能行的,但假使风太大、太猛,就会把帆杆吹断,其结果帆船无法行走,就地停步。做一切事业都是如此,奋斗是必需的,但是方式方法要恰到好处,要符合法度,不能过于猛烈,失掉理智。
(五十九)
事业之强者,面逆境而弗馁,遇难而迎之于勇。弗具此理,自当弱者之流,事业桂冠非弱者所享,事法居无常瞬息万变,故非人所信手握之,设若成业,君子所建百压弗馁可也。
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者,被称为强者,作为一个强者,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他是不会妥协的,在困难面前,往往是奋勇而上,迎难而进,克服困难,然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假使不具备这一点的话,在实践中不是这样作为的,自然就是一个弱者,而不能称为强者。不管是哪方面的弱者,都不能享受事业成功的桂冠,因为世间上的一切法,即世间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无常性的、瞬息万变的。所谓无常,就是说,都不是如如不动、一成不改的,而是随时随地在瞬息变动,因此就不是一个人所能随随便便信手就能把它握得到的,因为它在变化之中,更何况还有各种各样的竞争,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信手把握。因此,假使我们要成就一项事业,应该首先抱著克服种种困难而不妥协的精神,有了这个决心,自然就能成为事业的强者。
(六十)
学识之门,并非专学,古文如是,大学亦复如是,学识宝库之门户,乃文化知识与社会存在物及意识之交合分别所得,唯立大学之博士,而弗解社会物法之质,是为书呆,何成门梁之入耳。
社会上有很多人都认为,读完了大学就是有知识的人,或者成为硕士、博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大知识分子了,但云高大师认为,博士、硕士也许是一个书呆子,是一个亳无用处的人。因为学识之门并非专学、无论是古文也好,我们当今大学里学的现代科学、文学也好,都是一个道理。任何知识,只要是能真正用之于社会、利益于人类、有益于自我,才能叫真知实鉴,它包括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即包括待人、处事、接物、事业、科研等等,也就是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再结合自己的思想,互相混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然后得出来的总和。假使唯一的只是知道书本知识、学校知识,而不了解社会、不懂得万事万物的处理方法,并顺乎逻辑的去处理,而只从书本教条中去寻找相应实践的方法,那么他绝对是一个书呆子,这种人是没有任何本事的,也就是说没有真知实鉴,没有对学识真正入门,没有启用于学识。
(六十一)
大德者多于公诸弃错,怀私者常于强词夺理,因瞻何来? 强夺之理则非为理,故以非理而盖其私。
一个具有祟高伦理道德的大善知识,往往敢于当众承认并纠正自己的缺点,随时随地主动检查自己的错误。而心怀私欲的小人则常常搬弄是非,强辞夺理,千方百计砥毁他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强夺的这些道理实际上并不是道理,而是为了拿这些不是道理的东西盖蔽他自私贪欲的内心境界。
(六十二)
得之誉者撒手藏室是为正见,握誉而不舍皆无手把之于新,天下众或群立如是,人类无何发展也。
一个人得到荣誉以后,应该立刻将此荣誉藏起而不执于心,重新继续奋斗努力,为人类继续作出贡献,而不能把自己所得的荣誉把握住不丢,即使把握住不丢,整天躺在功劳薄上生活,即成故步自封,不再谦虚学习,努力奋进,也就不会做出新的成绩,如果天下的所有人都是如此的话,得到一点荣誉就抱著这点荣誉自满了,什么都不做了,再也不去奋斗了,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任何发展了。
(六十三)
祸福之道异居之,由是为或自修途,为天下之或而消益是为福道,藏自私之利而伤众是为祸道,人者当于除私之道行其所事,幸道由然自修,故生活之途并非祸福,而为人者意识所向之业招是也。
祸与福是截然相反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是祸与福都是我们人自己去找的,天下所有的人都要在祸或福之中生活,如果你为天下的人谋利益,给他们创造幸福,这就是你自我所行的福道,世人将由是之道返回福报于你。那么,你若藏着自私自利的心而去伤害他人,这就是祸道,世人亦将会反报伤害于你。凡是作为一个人,在除却自私的境界当中,行一切事情,给他人带来利益,这自然就是一种幸福之道,或者说是自修幸福之道的一种方法。因此,祸与福并不是生活强加在人的身上的,而是人们自己意识和行为去感召来的。我们的意识和行为是为公众而谋利益的,自然是福; 我们的意识和行为自私而为己,归根结底,肯定是祸,因为人们是敬善而反恶的。
(六十四)
才智能量盛大者,祸事口舌相对之,何以故? 心理事洽人于繁,是非多故。
凡是才华、智慧、能量越大的人,他的祸事、是非口舌相对的也就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由于他的才华、能量、智慧很大,所以他与社会的交往就频繁,接触的人很多,说话办事自然就多,这中间难免不出现多元化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同时,各种人的思想、水平、认识都参差不齐,对他的褒、贬、毁、誉也各不相同,这样自然而然祸事是非口舌就多,这是自然客观存在的科学之理,毫不奇怪。
(六十五)
唯美者乃相对之论,万法之妙恰在平衡为是,佳人伉俪得与华装之平,若华盛容体有过之,则装美而人失其佳,故具识之或常云: 「某女服美胜其人之不配耳,另选佳丽妙也。」
美与丑是相对而论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都得恰到好处,都得要平衡,无论是人也好,无论是物也好,无论是一种艺术也好,如果它的方方面面不平衡,就会失调,就会失掉美感,比如一个美人,著一身漂亮的服装,要是这件服装过于华丽,远远胜过了这个人,这就不协碉了,就失去了平衡,就会变成服装美而人不美,有知识的人就知道这个道理,甚至有人会说,因为这个服装太好了,应该拿给另外更美的人穿才对。这就告诉我们,此人的容颜、身材不适合穿这件过于华丽的服装,她只能选配适合她的服装,使之得到平衡,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的美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失调。所以这里告诉我们,美与丑是相对的,只要达到平衡,符合法度,恰到好处,就是美。
(六十六)
微才当居,何以故也?凡事者利弊均之,睹弊而弗居,则利不可获,若于弊中取益乃为上策,怀抱之木故大,而另途之,则无何入炉炊食,微柴入炉至炊而饱人,弗用之何以熟食之来。
微才当居,什么原因呢? 因为世间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利与弊相融汇的,如果我们见到小才而不用,见到带有弊病之才而不用,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好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而从中得到利益了。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虽然犯了错误,但要在错误之中去积聚其经验教训,虽然是带有弊端之才,但仍可以用其有益的地方,从中取其善益之处,这才是上策。比如,怀抱之木,可以作为大厦之栋梁,也可造船用作龙骨、甲板等等,其作用很大,我们要利用它,这是对的,但是小木头我们也同样需要,否则,煮饭、烧水的时候,没有小柴烧,怀抱之木又无法塞入炊炉之中取火,饭食就不能做熟,我们也就吃不到饭了。所以说,小才小用,大才大用,系皆以妥善使用,这才是智者明理之道。
(六十七)
自满与之悲失号成器之大敌也,满其体面而弗愿降格求知,故为止步之敌,悲失于事无成所望,面业而弗于进取,乃为消然之敌也。
自满与悲观失望这两个不同的东西,实际上都是成就事业的敌人。因为一个人自满以后,就认为自己事事超过别人,纵然遇到不懂的问题,但为了保存自己的面子,也觉得不能降格去向别人学习,不能学习,自然无法进步,因此成为止步的一种敌人。而悲观失望的人,他根本不可能去进取事业,因为他没有决心和信心去争取,对任何事情都心灰意懒,即使面临即将到来的成功也不能够作出努力,长此以往,寿数自增,自然而然老病死临,就成为消然之敌,即销毁自己一切成就的敌人。
(六十八)
劣灵恶魂者取之粉饰谬误而为本,为其盖弊所为,明德善知识常以理道行直言,弗惧恶行而不遮其己之过。
凡是灵魂丑恶的人,他们往往都用花言巧语,或者采取一切邪门歪道的方式方法,拿来粉饰自己,目的是以这些来遮盖他们自己的短处,而一个有道德品质的善知识,则以真理说直言,敢作敢为,根本不惧一切恶行势力,以高尚的伦理道德施益于人,并且有了过错敢于当众立即自己改正,根本不怕别人说自己的过错。
(六十九)
通福之道横流颇广,其桥常折,若视折而不设新渡步之,福终不接于尔,凡具功立绩者,乃步步脚印而至也,行业间经之万象而取优奋克,必经身立之体验以血汗换取之,方可成绩,故尔空中楼阁闻而未瞥其一也。
通向幸福的道路上常常有种种坎坷和困难,中间又为很多大江、大河所阻隔,而且大江大河上面的桥往往经常被折断,当然这是一个比喻,若看到我们通向幸福的桥被折断了,又不建设新的渡口或者用其它的办法架渡过去,那么我们要争取的幸福是永远都得不到的。凡是在世界上有成就、有功绩的人,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一步一个脚印,难然历经千辛万苦,却实实在在勇敢地走下去,经之万象而取其优越,取其一切经验而奋勇克难,用辛劳血汗来换取最后的一切成就,得到自己应有的果实。所以说,世界上根本没有空中楼阁这么一个东西,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争取到成就幸福。
(七十)
凡成器者必先尝其酸甜苦辣之味,而后成德,弗体于劣,何识美滋味乎,何以故也,于糖水而生者至贵也,由是故弗识于艰而成之雄,立于飘然不知所为,何德之具,无德则人皆远之无助,单狮之立器弗可成也。
凡是世间上成器的人,都必领自然尝够人生酸甜苦辣麻的滋味,也就是说要经过种种艰难困难的磨炼,最后才能成功,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善知识,而为人们所敬重。如果不体验于一切辛酸苦辣甜咸麻,不尝于种种诸苦的劣味,他就根本不知道从对比中尝出那种好吃的味道是什么滋味。这是什么原因呢?比如说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他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是在糖水中泡大的贵人,就很难体念到基层人们辛酸苦辣的滋味,如他担当重任,也往往会飘然不知所为,骄傲自得,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甚至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都无所谓,所以这种人根本不具备道德品质,也谈不上有知识。因此,没有道德、没有知识,人们就不喜欢他,就会远离他,不帮助他,这样下去,正如古人说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材』,他一个人也就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
(七十一)
佛学决不是阴阳风水、算命星卜、测字看相、妖言弄鬼灾之怪力乱神。佛学唯因果,入门戒定慧,初习四无量,爱国爱世界,为民无私执,我法妙有空,是名佛学意。
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把佛学这门学问误解了。云高大师认为,佛学是一门科学的、因果律性的学问,是一门无为性的学问,因此,佛学根本不是像社会上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所认为的,是什么阴阳风水、算命看相、测字等妖言惑众、出神弄鬼的怪力乱神,那些怪力乱神与佛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佛学更不是封建迷信能代表的。佛学讲的是,首先入门是戒定慧,即严守戒律,增强定力,生长智慧。其次便要学习培养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我们要把我们自己的心地放在一种慈悲喜舍的境界上,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语言都要以一种慈悲喜舍的境界来对待人民。慈心就是要像爱自己的子女亲人一样去爱人民;悲心就是要像看到自己的亲人痛苦,我们自己产生那么难受的境界,而对待其中有痛苦的人、甚至于一切众生;喜心是看到他人幸福、看到其他众生都快乐,就等于是我们的快乐;舍心是只要别人需要我们的东西才能解决他的困难,我们能帮助他,那么我们就把我们应有的东西或者把我们应有的能力施舍于他,这叫舍心。此慈悲善舍四无量心,是佛教徒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础境界。建立这个境界,首先自己要明白,大者是爱国,即热爱我们的国家,然后爱整个世界,所以,首先要有爱人民、爱国、爱世界这么一种崇高的境界,这也是一个佛教徒的基本境界。那么在此基础上,对待人民,要绝对无私无执,也就是说要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去对待他们,做了好事也不予执著。我法妙有空,这是比较深一层的意义了。它是说,断除我执,断除法执,真空即为妙有,这是一种功夫程度的境界,是对般若谛的证境,那么,在认识的基础上证到般若谛才是了徹佛性本来面目的境界,这不是三两句话即能解释得清楚的,如果要把它弄清楚,还需当深习般若,悟彻菩提之妙理,只有懂到这个道理以后,才能真正理解佛学。所以佛学的境界是崇高的,它是作为一种因果关系存立在世界上,遍布于宇宙间的。所谓因果,就是只要种了因,就一定结果,因果不昧。因果是一个科学名词,而不是迷信的学说,因就是你具体作出的行动,果是作出行动所得到的应有享受、一种后果,就称为因果,比如我们打鼓,用手去敲鼓的时候,就叫做种因,发出的响声就叫做结果。又比如我们吃饭,用火做饭、用水熬饭之间的过程即是种因,最后吃到饭即是受果,也就是享受果实,这就是因果的关系。当然,佛学的道理是很深的,这里讲的只是佛学中最基础的鉴示而已。
(七十二)
众取之利,不可追之,纳之必失。如建筑故,众皆造垒,房积滞之,购主稀之,屋无主之,三载见之,从业慎之。
大家都一并而起争夺的利益,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去盲目地跟著跑,如果见到大家都一哄而起抢著做的事,自己也跟著做,最后一定会失败的。比如目前大家都喜欢从事房地产开发,由于房地产公司太多,修建的高楼大厦亦甚多,结果造成房屋积压,购买者少之又少,以致放许多楼宇空空无主,无人购居,造成投资者大为失利。这条明言写在两年前,当时云高大师就告诉人们,从事房地产的开发应该慎之又慎,绝不可盲目而起,一哄而上。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得看准时机及其发展趋势,才可行事。
(七十三)
习惯成自然,万法亦如是。大至宇宙诸有为,小涉微因尘念间,树德立品人道本,故当习养善知识。
世间上的所有一切有为之法,也就是说,能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凡是能列出名相词句的一切,都叫有为之法,凡牵涉到有为之法,都有一句话,叫习惯成自然,以此科学论题作为真谛,是决不会错谬的,所以称它万法亦如是。大至宇宙诸有为,小涉微因尘念间,即是大到宇宙间的所有一切,无论何等庞然大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或者小到一个微因,微微的一意、一念、一识,一闪念之间的微因子,都存在习惯成自然这个道理。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你只要在某一方面不断地去探索或者定意而观,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这方面的习气,就正如常人所说,久坐者能出禅一样,书法久练者能出功,绘画久习者能得韵出格,打拳久练者力即生,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上面说的这几条,这是一个不可更变的万有真理。正是基于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要时时警惕,提高修养,以树立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质,作为我们的人道之本。所以说,既然明白习惯成自然,就应该以良好的习惯来培养自己,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益的善知识。
(七十四)
功过只在一念间,三业作基最为关,若当为人不负本,尽力人类无私言。
功与过无非是一念之间的关系,杀人放火是一念之间,立功树德也是在一念之间,所以,在这一念之间,我们最重要的要以我们的三业作为基础,把住关口。三业即是我们人身上的身业——我们人的所有一切行动、口业——就是我们的语言、意业——就是我们的思想,所以,如果身口意都统一步调,树立起正确的观点,生起正知正见,自然就不负于人之本性,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人了。三业全付于对人类作好事,为国家、为人民,没有私心杂念,就能立功树绩。如果三业渡入私欲,并进而做出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乃至不利于整个世界和平善益的事,那么就会进入过错乃至于犯罪。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要牢牢把住自己的三业,要有真正的正知正见,真正的做一个人,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去做自己应该做的贡献,尽力人类,无私言可挂。
(七十五)
万法由心生,意念乃为根,鬼神算命说,封建迷惑人,为人不可作,德识方为君。
在人生宇宙哲学当中,有一句万法由心生的道理,尤其是在唯识学说当中,更强调万法由心生,详尽地阐述了多种心法之并性。所谓万法由心生,是指我们的思想、意念为根本定夺一切方向,明白这个道理以后,首先得入正谛,我们就不会轻易去相信什么鬼神、测字算命、看相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才真正是迷惑人的,决不可相信。凡是正人君子,决不要去做这些歪门邪道的事情,只有树立道德,增阅知识,才是一个正人君子应该走的路。
(七十六)
善于谅解他人者,说明己品已入德,是非成败必显果,公众明心当自责。
凡是善于谅解他人过错、是非的人,说明自己的品德已经入格了,即已经进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范畴了,因为,是非是一个理不清、说不透的东西,成与败最后都得暴露出来,无非就是一个时间的关系。而且,是非和成败毕竟都是不实之体,因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对于是非就不应去执著,越执著就越深沉,越执著越陷入是非。由于不执著是非,就恰恰说明自己的道德品质已经进入高一层次的境界,而大家、众人在观看到你这种情况以后,就会从心底里面彻底明白,你是一个真正入品入德的仁者,特别是对不起你使你陷入是非的人,反过来,他的良心会受到谴责,从而由你的行为使他改过自新,布益社会。
(七十七)
认旧知而为理,睹新见乃为邪,是为所知障犯。恒持所知障,必当渡愚痴,怎入聪明耶,更况智慧乎。
凡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旧知识作为唯一正确的道理、作为真理,而不再吸收新的知识,并且把新来的知识、鉴地视为邪见,即以自己的旧知识为标准,将任何新来的、不符合自己已有知识的东西都拒之门外,并打为歪门邪道的人,这种人就犯了所知障,也就是说,他所知道的知识已经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一个人有了所知障以后,必定会渡入愚痴的境界,甚至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愚痴的人了,而不可能成为一个聪明人,更不可能说他有智慧。因为聪明是指世间的学说,智慧则是指更高一层的一种无为境界的学说。为什么一个人不应当犯所知障呢? 比如一个人聪明得不得了,一生下地就看书,那么一天读一本书,假使你活上一百岁,一生也只有三万六千本书的知识。但我们这个世界上,难道只有三万六千本书的知识吗? 如果除了三万六千本书的知识以外,还有更多的知识来了,不符合你三万六千本书本上的知识的,你都打为歪门邪道,难道你已经掌握了真理吗? 其实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仅凭三万六千本书的知识便以为认识了宇宙,实在是荒唐可笑的。所以说,任何人都不应该犯所知障,不应该把所已经懂得的知识拿来作为防护的武器,抵御新来的知识。应该是见到什么知识都学习,最后为实践所鉴定,才能得出以前学到的是真理还是现在才见到了真理,只有这样,人才会聪明,乃至于进入智慧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更变的真谛。
(七十八)
有人批评和诽谤你时,绝对是自己有错,一定是事理律法之间的矛盾,至少都是自己的言行没有争取到对方的认可和敬慕,所以必须多作自我批评。
凡是有人批评和诽谤你的时侯,仔细想一想,绝对是你自己有了错误,因为人们不会无中生有的指责你。因为在人际交往或在处理一些事情时,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不发生一些矛盾,或者是自己的言语,或者是行为已做出或表现出对不起对方的事或态度,至少都是没有争取到对方认可你、敬慕你,也就是说,没有得到对方对你的好感,就凭这一点,你都是一种不完美之人,都是你自己的错误,都应该从内心里自我检查,所以要多作自我批评。
(七十九)
惊世之道,捷然取之,由缘未熟,时久淡之,群或共性,如是存之,若不恨时,久遗法之。
凡是世界上所有一切能从中获得利益的各种惊世技能、本领和科学,乃至于超凡入圣的神奇功夫、通常人们只要听到其消息,或者走见到其情况,都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把它争取到手,让自己也具备这种利益本事和功能。但是,在人类社会之中,往往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或者是时机不对,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融洽,造成其缘法未能成熟,总之,由于机遇不合而无法一时达到其目的。那么时间久了以后,加上各种事务性的工作的干扰,他对这件本来想及时得到的东西或者本事,就慢慢淡漠下来,不再去求索了,甚至于到最后他就渐渐地把它忘掉了,这是人的思维自然疲劳现象,所有的人都是如此,都是这样存在世界上的,而不只是某一两个人。因此,正是基于此点,一旦在发现了我们想要取得的东西以后,如果不抓紧时机,及时努力、争取拿到手的话,那么时间一久,慢慢地我们想要得的东西,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我们想要学的本领也就永远学不到了,甚至遗害终身的可能都存在。所以在这里,云高大师就告诉我们,对任何值得追求和争取的事情,无论是发现了珍贵的东西,还是希望学习某种本事或技能,都应该及时抓住时机,努力将其争取到手,而不要堕入人之共性,得到时久淡之这个结果。
(八十)
世界无常故,有情决定死,无情决定灭,因缘和合生,万法如梦幻,离散无名相,善因呈福果,恶为显怖报。
云高大师的这条明言,专门说明了我们所居的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一切都是无常性的,也可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具无常性,所以叫世界无常故。所谓无常,就是指所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是必定要死亡的,如各种动物、飞鸟、细菌等等,一天天进入老,慢慢就生病,最后就死了。而一切无情之物体,即无生命的东西,如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房屋、汽车、衣服、鞋子等等所有一切,也是必定要坏灭的。这个坏灭是慢慢进行的,而不是一下就灭了,但终究它是要灭的。几年不灭,几十年要灭,几十年不灭,几百年要灭,几百年不灭,就几千年灭,总得要灭,任何东西都必定要灭,这是定义,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如此,所以叫无常。也就是说,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动的东西,一切都在成住坏空的变化之中,这就是整个世界精神和物质现象存在的科学观之真谛。那么,这些东西是怎样来的呢? 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他们之间因缘聚会就和合起来,就存在了。比如录音机,就是由集成电路、塑料外壳、微型电动机、电线、喇叭、液晶显示板等众多元器件组成的,这些因缘和合起来才能成为录音机。人同样如此,是父精母血合化外加灵知心识生命,这些因缘和合才有的。总之,万事万物都是缘起和合就成立,因缘离散则不存在,亦即离散无名相之意。就正如录音机,如果将集成电路、塑料外壳、微型电动机、电线、喇叭、液晶显示板等元器件一一分开,就不再有录音机这个东西存在了,再如我们所住的房屋,把它拆散以后,那么也就没有房子这个概念了,而只剩下一些钢筋、水泥、砖头、瓦片、装饰用的墙纸等等,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才有房子这个名词,有名有相出现,而在因缘离散的时候则没有了,这属于一种析空观的论谛。所以说万法终归空。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应该知道,世界上的一切均是由因果关系而组成的一种因缘和合名相假体,故善因显福果,恶为显怖报。即是说,我们做的一切好事,显现的绝对是福报,比如一个人,具有丰富的学识,同时又爱国爱民,热爱世界和平,德才兼备,这样人们就会选他当领导,他就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福报的表现。假如说一个人整天就是偷摸拿骗,干违犯法纪的事情,自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是恶为呈怖报。所以,万法都具无常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如梦幻泡影一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只能做好事,而不能做任何坏事,也就是凡是对国家、对人类、对世界有益的事情都做,而有损于人类的任何事情都坚决不做。